義大利的統一
 課程目錄
 編輯章節
 EDU-MD
 Google 教室
 加至書籤

義大利邁向統一

背景—歐洲文化的核心

從西元三、四世紀始,羅馬帝國國力逐漸走向下坡。北方的日耳曼民族步步向南侵略,不斷的戰爭使得羅馬軍團的軍心漸漸匱乏。西元 330 年,羅馬帝國將首都遷至君士坦丁堡,義大利在歷史上的地位稍稍地淡出了。但是,位於羅馬的教廷,依然持續地對其他歐洲國家有著龐大的宗教、政治影響力。

在羅馬帝國衰落後,歐洲進入了 中古世紀 ,各地小國林立,封建制度、莊園經濟主宰著社會的運作模式。義大利也不例外,半島上始終存在著許多國家,而義大利也因此一直未曾被統一。

從西元十四世紀末開始,歐洲各地掀起了一波重現古時文化的風潮。文人們將宗教、新興科技,結合古代希臘、羅馬時期的學術、文化經典,為中古歐洲的單一文化注入一股新的能量。這段時期被稱為 文藝復興 時期,是歐洲從中古世紀邁向到近代的一個轉折點。

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,義大利對於歐洲文化、經濟發展的主宰,再度浮上了檯面—義大利從原本的宗教中心,擴展為藝術、建築、科學、經濟等的中心。然而,在這樣一個創新、脫離傳統的年代,義大利半島上存在著許多國家,彼此之間有著戰爭與衝突,距離現今所見的義大利,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。

背景—從啟蒙到法國大革命

西元十七、十八世紀,歐洲大陸上掀起了一波以「邏輯思維」研究學問的風潮。後世將這個時代稱為 啟蒙運動 時期(The Enlightenment)。在這一兩百年內,歐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哲學家、政治家,許多如人權、民主、民族主義的概念都誕生了。

因為這些哲學、政治學的理論,人們開始思考政府治理百姓的合理性。隨著人權、民族意識的抬頭,許多人開始反對王權政府的高壓統治產生了不滿,更有許多的民族,想要從統治自己的帝國中獨立出來,成為自己的國家。

此外,隨著經濟的發展,以及工業革命後現代化工廠的出現,歐洲的貧富差距愈來愈被擴大:居於少數的上位者,控制著社會中絕大多數的財富;工作階級的人們,雖然處於多數,卻一直被政府、貴族,甚至是工廠老闆所打壓,並且在政治上享有相當少的權利。

如此種種的問題,使得人們逐漸有著反抗的意識。西元 1776 年,美國以武裝運動希望從英國獨立;西元 1789 年, 法國大革命 的革命軍開始與王室的軍隊相抗。因為這兩個事件,革命的意識傳播到了歐洲的各個角落,人們開始趨向團結,期盼推翻當時的王權、帝國政府,建立以民族為基礎,並且真正在乎人民權利的國家—義大利也不例外。

馬志尼與青年義大利黨

朱塞佩.馬志尼(Guiseppe Mazzini),出生於義大利西北方,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熱那亞。從小他就天資聰穎,對於歷史、社會科學的議題展現著濃厚的興趣。他 14 歲便進了大學,並於 19 歲於法律學校畢業。畢業後,他開始從事記者、律師等工作,顯現出了他對於社會問題的熱忱。

西元 1827 年,畢業不久的他來到了義大利中北部。在那裡,馬志尼加入了一個名為燒炭黨(The Carbonari)的組織。這個組織強調著義大利的國家意識,反對外國勢力,如法國與奧地利,對於義大利半島上諸國的影響。後來,他因為政治因素被逮捕,後來流亡到了瑞士。

燒炭黨所強調的某些概念,影響著馬志尼日後對於一個「統一的義大利」的理想。西元 1831 年,他來到了法國的馬賽,並且建立了一個名為青年義大利黨的組織(Young Italy),提倡義大利的統一,並且以「恢復古羅馬光榮」等口號作為號召,傳播民族的意識。

馬志尼前前後後安排了數次的反抗,但卻都沒有得到過多的成功。然而,這些反抗卻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民族意識,為統一義大利的未來做了奠基。馬志尼一直提倡的民主、共和政府,也影響了當時人們對於政府的看法。他對於理想的執著,可以從他的文字中看見:

理想,在犧牲者血液澆灌之下,得以迅速成長。
Ideas grow quickly when watered with the blood of martyrs.

— 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

1848 年革命

西元十九世紀,民族主義的精神席捲歐洲,西元 1848 年,革命更是遍地開花,義大利也不例外。西元 1848 年,西西里王國爆發革命,緊接著在那不勒斯、皮德蒙特、米蘭、熱那亞、威尼斯、倫巴底等地也都爆發革命。

這些革命都圍繞在類似的主題上:憲法的建立、人民的權利、驅逐外國勢力等,顯現出了人民在人權、自由等價值觀上的覺醒。這些革命雖然沒有獲得壓倒性地獲勝,立憲、人權等概念卻已經在這些王權政府的臉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。

薩丁尼亞與加富爾

義大利西部的地中海上有兩個島嶼,北側較小的島稱為科西嘉島,南側較較大的島稱為薩丁尼亞島。西元十九世紀上半時,治理這座島嶼的,是一個名為薩丁尼亞王國的王權國家。圖中是其在西元 1815 年時的疆域:

西元 1852 年,卡米洛.奔索.加富爾伯爵(Camillo Benso Conte di Cavour)成為了薩丁尼亞王國的首相。上任後,他積極地將薩丁尼亞地區的產業現代化,推動工廠、公路、鐵路的建設,以及種種貨幣與經濟上的改革,使得薩定尼亞的經濟地位日漸上升。

然而,他的野心不止於此。在西元 1848 年諸多革命失敗後,義大利的統一看似遙遙無期,而加富爾便將自己的眼況放於此上。他首先派兵幫助英國與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對抗俄羅斯,藉此得到國際勢力對薩丁尼亞的支持。

後來,薩丁尼亞於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中,與拿破崙三世掌權的法國,以及義大利中北部的諸國共同擊退奧地利軍隊,將奧地利的勢力從義大利北的倫巴底一帶逐出。戰爭後的隔年,義大利中北部的諸國通過公投,和併進入薩丁尼亞王國之下。為了得到法國對於此事件的承認,薩丁尼亞將義大利西北部的尼斯與薩扶伊割讓給法國。

加里波底與紅衫軍

朱塞佩.加里波底(Giuseppe Garibaldi)於西元 1860 年 5 月,率領著千人的志願軍乘船從熱那亞出發,並於一週後於西西里島西端登陸。在遠征的一路上,許多地方的叛亂力量加入了加里波底的軍隊,使得他的軍隊逐漸壯大。由於軍隊以紅衣作為制服,該軍隊因此有「紅杉軍」的稱號。在西西里島上,加里波底曾說過這樣一句話,展現出了自己對於統一義大利的決心:

Qui si fa l’Italia o si muore.
Here we either make Italy, or we die.
這裡,我們不是造就義大利,就是死。

5 月底前,加里波底已經攻下了西西里上的一座城,並於數個月內完全奪下了西西里島。一路上,許多農民與當地居民熱烈地歡迎。該年 9 月,在英國海軍的幫助下,他的軍隊度過墨西拿海峽,並於年底前將義大利南部拿下。年底,加里波底將他所征得得領土獻給薩丁尼亞國王伊曼紐二世,並且拒絕接受獎勵。義大利的統一,只剩下中部的羅馬而已。

為了配合新增的領土,薩丁尼亞王國於西元 1861 年通過法案,正式更名為義大利王國。伊曼紐二世也因此成為了義大利王國的首任國王。

普法戰爭與義大利統一

義大利的統一,只剩下中部的教廷國了帶了。其實早在西元 1850 年代時,加里波底就曾組織武裝部隊,嘗試建立羅馬共和國。然而,羅馬教宗向天主教的法國求援,因此法軍進駐教廷國,打擊了加里波底等革命勢力的軍隊。此後,法國的勢力一直影響著教廷國。

當時的法皇拿破崙三世,一方面支持薩丁尼亞王國的加富爾統一義大利,另一方面則幫助教廷國維持軍事實力。當薩丁尼亞在西元 1860 年左右收復義大利時,法國也一面幫助薩丁尼亞,一面持續駐軍在羅馬。後來,薩丁尼亞幾乎統一了義大利,剩下羅馬與其周圍的地區。

上圖中藍色的部分,是義大利於西元 1866 年從奧地利取得的,而義大利半島上的紅色部分,則是受到法國所保護的教宗國。

西元 1870 年,由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統一德國,與法國發生戰爭,史稱普法戰爭(The Franco-Prussian War)。為了與俾斯麥所領的普魯士軍隊戰爭,法國將駐紮於教宗國的軍隊調回法國國內,給予了義大利軍一個良好的機會統一義大利半島。

義大利以「保護教宗」的名義,緩慢地進軍教宗國。西元 1870 年 9 月 19 日,義大利軍隊包圍羅馬城,以炮火猛力攻城,並於數個小時後將羅馬城拿下。在經歷投票後,羅馬與其周圍的領土正式被併入義大利王國,而義大利的首都也於西元 1871 年從佛羅倫斯遷至羅馬。義大利正式完成統一。

 均一平台
 台達磨課師
 酷課雲
 可汗學院
無相關資源
 收起側邊目錄
 
前往目錄頁面